小时候2种需求没被满足的人,注定会自卑、压抑,活得很累

大家好,我是布谷妈~小时候,我们总听大人说:“小孩子嘛,哭哭笑笑很正常,长大就好了。”可你发现了吗?很多人长大后,依然很容易情绪化,总感觉自己不够好,不敢表达真实的想法,活得小心翼翼。其实,这些问题,往往与小时候的经历有关。心理学家发现,小时候的核心需求,如果长期得不到满足,那孩子的性格、情感以及未来的生活方式,都会深受影响。小时候2种需求没被满足,长大后,容易感到自卑、压抑,甚至活得很累。一:“无条件爱和接纳”的需求“你真是笨死了!”“看看别人家的孩子,你怎么就这么不争气?”如果孩子经常听到这种话,那内心深处,会有一种隐隐不安感,觉得自己“不够好”、“不值得被爱”。这种感觉,并不会随着长大而自动消失。相反,它会像阴影一样,一直影响长大后的心理状态和人际关系。鲍尔比的“依恋理论”告诉我们,孩子在成长过程中,需要建立一种安全型依恋关系。这种关系的基础是:无条件的爱和接纳。若孩子一直没得到“无条件的爱和接纳”,长大后,他可能会有以下表现。●很害怕亲密关系:由于小时候的需求常被忽视,这类孩子在长大后,很难跟人保持亲密关系。他们认为“我不值得被爱”,从而害怕暴露自己的情感需求。即使有人靠近,他们也会不由自主地推开,担心自己被拒绝或伤害。●还会过度追求认可:有些人会走向另一个极端,为了获得别人的爱和接纳,拼命讨好或迎合。比如:工作中不敢拒绝额外的任务,哪怕很不情愿;人际交往中害怕冲突,总是委屈自己迎合别人。对外界的评价过度敏感,别人随口的一句话,都会让他们很久都走不出来。●还会形成低自尊和自我否定:长大后,这类孩子无论取得什么成就,总觉得不够好,自己成功只是运气好;而一旦失败,就归因于自己的无能,陷入深深的自责中。一位宝妈说,她从小就被要求“要得第一”。如果哪次没有考第一,就要跪在门外。这导致她非常好强,也非常不安。在工作里,她总是逼自己“做到最好”。明明大家都说她做得不错了,可她就是不满意,非要追求完美,追求“最好”。一旦身边谁比她优秀,她就会特别焦虑,甚至晚上做梦都在想着这些事。她说:“我也知道我活得很累,可就是忍不住,真的没办法。”她也很好奇,在养育孩子时,我们要怎样做,才能让孩子觉得,他是被“无条件的爱和接纳”的呢?给孩子无条件的爱和接纳,不是溺爱,而是:①关注孩子的情绪需求当孩子哭时,我们首先看到他的情绪:“你是不是害怕了?”、“你很想要继续玩,但又不得不回家,你有些失望是吗?”接纳孩子的情绪,而不是直接就指责、训斥他“不懂事。我们可以坚守自己的原则,但在这基础上,却也要接纳他的情绪。②接纳孩子的独特性不要把孩子和“别人家的孩子”比较,让他们感受到自己被独一无二地爱着。也不要“带有条件”的去爱孩子。比如很多妈妈会说:“你不听话,我不要你了啊。”或者只有孩子考得好、分数高时,我们才表现得喜欢他。一旦他没考好,我们就又是打又是骂。这样的行为,会让孩子觉得,妈妈爱的,是“听话的我”、“成绩好的我”、“比得过别人的我”。而接纳孩子的独特性,才会让他知道,不管怎样,自己都是被父母爱的。这样,他才能安心发展自己的天性,而不是一生都在追求“做到最好”,活得很累。二:安全需求研究表明,若孩子长期处于威胁或不安的环境中,这会对孩子的大脑发育,造成负面影响,特别是负责情绪调节和决策的大脑区域。什么是威胁或不安的环境呢?●家庭冲突或暴力如果父母经常争吵,甚至动手。那孩子会感到,这个世界是不稳定的。他不知道,下一秒会发生什么,下一秒会不会挨打或挨骂?这种过度警觉,会让孩子很没安全感。●过度惩罚有些家长采取高压式教育,稍有不满就对孩子进行严厉的责罚,这种方式,会让孩子害怕试错,变得过于小心翼翼。马斯洛“需求层次理论”,将“安全需求”列为人的第二大基本需求。而长期生活在以上环境中的孩子,会很没有安全感,长大后容易会出现以下几种情况:★过度担忧和控制欲:由于小时候对环境缺乏掌控感,这类孩子在长大后,会倾向于过度规划、控制一切。比如:每次出门都要反复检查门窗是否锁好。对日程安排过于细致,一旦计划被打乱就感到焦虑。★害怕变化:缺乏安全感的孩子,害怕进入新环境,担心无法适应。比如换工作、搬家,甚至与新朋友相处都会让他们感到强烈的不安。★人际关系中的不信任:他们很难完全相信别人,甚至在亲密关系中,也会反复怀疑对方是否真的在意自己。比如有些人,只要联系不到对方,就疯狂给他打电话,甚至崩溃。又或者只要没看见对方,就疑神疑鬼,不断追查对方行踪。这种不信任感和缺乏安全感,反而导致他们难以获得幸福。那我们在养育孩子时,如何培养他的安全感?①提供稳定的生活环境尽量减少环境的大幅度变动,比如频繁搬家或长时间离开孩子。如果家庭经济紧张,也要通过语言和行为向孩子传递“爸爸妈妈在努力,一切都会好”的信号。②回应孩子的情绪需求当孩子感到害怕或焦虑时,我们可以多抱抱他们,而不是简单地说“别怕”或直接忽视。③避免高压惩罚如果孩子犯错,试着用鼓励和解释代替责骂。可以多问问孩子“怎么办”。比如“想要下次多拿5分,我们要怎么做呢?”而不是“你怎么总是这样!”以上2种需求,小时候没被满足的人,长大后易自卑、压抑,活得累。你遇到过这类人吗?【图片来自网络,侵立删】

声明:个人原创,仅供参考

特别声明:以上内容(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)为自媒体平台“号”用户上传并发布,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。

时尚
廊坊市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业务暂停办理公告
下一篇:马塞尔自宣离队!聊天内容有些悲伤:泰山外援中卫不缺下家